fbpx

教檢素養題 看出未來教學重點

警專高見
今年「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教師資格考試」首次實施素養導向考題,國文領域結合文化、歷史、文創、藝術,以及新住民等元素,展現前瞻語文素養,別出心裁。其中作文更是緊扣時事,以「防疫懶人包」及「識假訊息」為考點,不只要考出文筆,更要考出思辨能力。
 
回顧近年來台灣各大考試,國文改革與文言文比例之論爭,是一條長年的火線。排除政治因素,回歸教育部的初衷,素養教育實際上就是為了培養獨立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。華人社會中背誦與填鴨教育行之有年,有太多高分學子走出校園之後,產生與日常脫鉤、無法應對人際關係、溝通表達出問題的現象。簡而言之,知識雖豐滿但常識很骨感。

為了改善這樣的境況,呼應素養教育的走向,今年教檢的國文考題,閱讀題組變多了,但計算全卷總字數,實際上整體的閱讀量並沒有增加,各篇閱讀題組中,綜合了字詞題、句段意義的理解、篇章的意旨,以及文章評鑑,有別於傳統均以單題呈現的形式。很多人會問,如果仍然都是選擇題,素養在哪裡?

此處牽涉到的是另外一個迷思,素養題型的重點不在形式,而是在鷹架與目標。換句話說,坊間常說素養就是讀圖、看表、查資料,這樣的說法是停留在形式,為了考出應用知識去解決生活難題的能力,素養題型必須回到日常情境之中,譬如今年教檢考試後,在Dcard網站上頗受考生推崇的「滬尾宴」題組,就是把歷史與菜餚混搭產生出文化創意的滋味,讓考生從菜餚的名字去連結台灣的歷史,即便是單選題型,仍能夠考出思辨能力亦即足矣。

此外,作文題「如何正確判讀懶人包」,更是突破以往作文多採抒情散文的考點,改以論說文形式,並結合現今社會在接收大量防疫訊息時,所應具備的識別假訊息知能,將國文融合媒體素養,考生如在生活中常能掌握判讀資訊的方法,言之有據、有理,相信都能拿到高分。

從今年的教檢國文考題顯見一個很關鍵的現象,未來的教師被期許的角色,不再只是教導,而是引導,單向的給予知識已不能回應瞬息萬變的社會,只有諄諄善誘逐步帶領學子反思、討論、表達觀點與立場,這樣的教育現場才能培養出不會被AI取代的創意人才。

新聞轉發自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7339/5612957​